首页>
62 亿千瓦时!我国首个 “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 工程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5-05-09 14:53:46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交汇点讯 5月8日,记者从扬镇直流一期工程总结会上获悉,我国首个“交流改直流”输电工程——扬州至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简称“扬镇直流一期工程”)已安全稳定运行满一年,为江苏电网电力保供、清洁能源消纳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了扬州地区风光新能源装机及镇江地区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有效验证了“嵌入式”直流推动电力资源高效配置。

近年来,扬州高邮地区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逐渐成为江苏长江以北重要的新能源发电基地。2022年12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扬镇直流一期工程建设,将原有的交流线路改造为直流线路,变原有高邮地区绿电并入大电网后随机消纳,为“点对点”输送至长江天堑对岸的镇江,相当于在四通八达的电力网络中“嵌入”了一条绿电专供线路,大大提升了高邮地区新能源的消纳水平,给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工程起于扬州高邮、止于镇江经开区,全长约110千米,于去年4月底建成投运,输送容量由50万千瓦提升至120万千瓦,在电压不变的基础上输电容量增加近1.5倍。据测算,投运一年来,日均输送新能源电量约600万千瓦时,累计输送新能源电量近2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约6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年。“扬镇直流一期工程投运以来,累计输送电量62亿千瓦时,能量可用率96.63%,年利用小时数5167小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国网江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三级职员李海峰说。

扬镇直流一期工程将江苏南北网架紧密互联,可根据电网需求,自主灵活的安排0千瓦至满功率120万千瓦的运行方式。当前,根据全省新能源发电规模和苏北新能源装机结构,风光出力大时,扬镇直流一期工程运行功率为108万千瓦至120万千瓦,风光出力小时,工程运行功率为60万千瓦至72万千瓦。据统计,投运一年来,90%以上功率运行小时数2186小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表示,国网江苏电力率先在区域内采用“嵌入式”直流,实现电力资源高效率配置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扬镇直流一期工程在提高电网输送功率、提升运行灵活性、强化短路电流控制等方面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引领。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建设,既能利用直流输电的优势高效配置电力资源,又能通过交流输电的技术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传输和分配,是一项值得探索的直流技术新应用。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力系统首席教授张小平也对扬镇直流一期工程建设成果表示高度赞赏:“这项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落地实施,充分展现了中国直流输电技术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工程通过现有电力流布局技术优化,实现了区域能源高效配置。”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协会中国专业分会联合会(IEEE PCCC)主席康重庆教授表示,“要总结以扬镇直流系列工程为代表的先进输电技术典型工程取得的成果,把江苏主干电网格局从传统交流电网向交直流混联电网转变的经验介绍给全国,为国内能源转型提供核心支撑,更为全球贡献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8日召开的扬镇直流一期工程总结会暨扬镇直流二期工程SLCC(多源换相直流输电技术)技术研讨会上,国网江苏电力还分享了江苏交直流混联电网规划建设实践与思考,电力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进行分享交流。会议累计发布了30余项专题报告,从学术、建设、设备等维度展示了江苏乃至我国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果。

据悉,扬镇直流二期工程建设进程过半,将于2026年初具备直流系统调试条件。三期工程目前处于可研状态,预计年内核准,2028年建成投运。

扬镇直流二期工程将首次应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源换相直流输电技术(SLCC)。浙江大学教授徐政表示,“SLCC兼具LCC大容量传输及VSC快速无功独立控制特性,突破了传统直流对交流系统的刚性依赖,提高了抵御换相失败的能力,可全面提升传统直流输电的涉网特性及设备安全性,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下一阶段,国网江苏电力还将规划建设南通至苏州过江直流输电工程等多项“嵌入式”直流工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更多江苏智慧,为解决输电通道受限、短路电流超标等电网发展难题持续提供中国方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戚阜生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