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 > 热榜 >
全球关注:“青年问青年说”放飞科学梦想 2022-12-31 21:50: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来到终点,我们是否已找到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粮食安全等问题的破解之道?为了解答大学生们的相关疑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报社联合推出“青年问青年说”科普栏目,为大学生和青年科学家搭起对话交流的平台,对2022年度科技热门话题进行盘点。

“如何能够减少大家对新冠的担忧?”“今年我国南方多地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全球变暖会脱离人类的控制吗?”“国内的粮食安全处于什么水平?”来自全国各地15所高校的近20名同学,结合自己感兴趣的8大领域,列出细致的采访提纲,向青年科学家发问。以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为主的近20位青年科学家克服疫情困难,严谨细致地解疑释惑。

在探讨问题的同时,青年科学家传递给学子们的,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不少参与节目的学生表示,他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未来不管是面对学习还是工作中的问题都将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防疫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2023年1月8日开始实施“乙类乙管”。3年抗疫不易,当前不少地方也正在经历新冠感染的高峰。针对大学生关注到的“再次感染”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技师、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郑光辉认为,患者出现首次感染3-6个月后,感染同一分型毒株的概率较低,但由于病毒变异率较高,从理论来看会存在感染的风险,但还需要进一步展开监测。

至于大学生返乡之后,家里老人小孩如何做好防护等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于鲲遥建议,尽量避开跟有基础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接触,减少他们的感染风险。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生命学院教授,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黄渊余表示,新冠病毒的毒力在不断地下降,也许人类需要与新冠病毒持续共存很长的时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看来,这一场疫情如果能促进分级诊疗,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更多疑难杂症患者,重塑中国医疗的秩序,那么这将是防疫给人们带来的珍贵财富。

极端天气频发,地球家园生病了吗

2022年夏天,持续高温干旱席卷了从欧洲到非洲,从亚洲到北美洲的全球诸多地区。我国科学家表示,2022年夏季我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少。持续的高温是否会再来?极端天气缘何频繁出现?我们的地球家园生病了吗?

“是的,我们地球生病了,并且病得很严重,最主要的症状就是高烧不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科普大使魏科说,今年夏天不只是在中国,全球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高温的情况。

魏科表示,全球变暖,一些气候系统面临着很大风险,比如北极的冰可能未来二三十年内彻底消融。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措施,到2100年全球的海平面会上升近1米,到2300年全球的海平面会上升4-5米以上。

他强调要有科学的态度,“当极端天气发生时,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去改变,只有合理地应对。”魏科说,要大力推动低碳的生活方式,年轻人要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

如何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想端好手里的中国饭碗,一看耕地,二看种子。

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史策介绍,从产量上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水稻、小麦两大作物均为自主选育品种,基本能够实现粮食自由。

2022年,长江流域的干旱牵动人心,与气候紧密相关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并不占优势,科技创新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出路,聚焦到农业育种上,我们需要寻找种业发展的新赛道、新优势。

“要对种质资源进行挖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杜运鹏说,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之后,利用基因编辑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研究者可以根据需求,筛选出所需的品种。

中国饭碗,将会越端越稳。

2022,我们走进元宇宙了吗

你依赖大数据吗?你对数字藏品好奇吗?你体验过线上办公、线上交流吗?

2022年,“元宇宙”闯进了很多人的生活。让人浮想联翩的这3个字,究竟是人类必将拥抱的绚烂未来,还是一场仅仅与资本有关的概念炒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黄怀波告诉同学们,元宇宙为不同行业提供了新的开放平台,极大降低行业知识壁垒和资源共享瓶颈,催生跨行业、跨产业链的数字经济新生态,重构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元宇宙本质上,是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桥梁,在娱乐、教育、工业、军事、医疗行业都有很多实际的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范敬凡说。

无论如何,元宇宙,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电池革命”如何改变人们生活

2022年发布的《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指出,我国已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从手机、电脑再到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电池早已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张秀玲说,目前新型燃料电池正在研发之中,茄子、芋头等植物以及细菌等微生物都可以做成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成本低、来源广,具备长效、绿色等特点。”她说,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有机物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茄子、芋头、海藻等植物里面含有很多的微生物,这里面的微生物有部分是有益的产电菌,是可以进行产电的,因此可以做成微生物燃料电池。这类电池既可以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同时又能够产生清洁电能,获得电力。

张秀玲介绍,未来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作为一些水下低功率监测仪器的供电电源,如水下小型电子装置和检测仪器,保证它们的连续长期工作,甚至还可以通过尿液发电为偏远地区和寒冷地区提供照明。

智能家居可以让人“懒”到什么程度

智能灯光、智能扫地机、智能门锁……智能家居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那么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可以让人“懒”到什么程度?

“2013年至今是智能家居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技术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人们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大的信心,购买力也提高了很多。”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高慧慧说。

如何应对突发性的断电断网?北京分音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郝磊解答道,当家里断电的时候,UPS系统进行工作,可以维持所有家居的正常运转。

“一键式智能家居的便捷操作,让传统家政服务中的清洁和烹饪有了相当多的替代方案。”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贾之阳说。

“智能家居发明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更重要或者说更有意义的事情。”高慧慧说,懒与不懒其实取决于我们人类本身是否丧失生活能力,也取决于人自身的自制能力。

“太空家园”来了,未来会有“宇宙舰队”吗

回眸2022年,“三十而立”的载人航天工程用优异战绩,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那么未来,普通人可以上太空吗?“星际旅行”会成为人类日常交通的一部分吗?我们会拥有“宇宙舰队”吗?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包括星际移民,我相信大家现在想象的很多画面,在未来都是可以通过技术实现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702所高级工程师、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博士联盟科创部副部长、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王龙说。

北京宇航推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业奎认为,普通人到太空在2035年前后有可能实现,同时会受几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太空任务的附加值;二是去往太空出差的路径安全,技术上的储备需求等。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王龙期待更多的青年能一起投身航天事业,探索浩瀚宇宙,相信这些现在所畅想的画面一定会更早地实现。

人类能找到外星文明吗

2022年夏天有一则有关“中国天眼(FAST)”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天眼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这给人们无限遐想,人类是否已经探测到外星人发出的信号?

宇宙的某个地方是否真的存在着其他生命形式?“答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肯定的。”科幻内容创作平台“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说,人类已经在太阳系这么小的范围里面发现了水的痕迹,按照相关公式能计算出宇宙中存在的智慧生命的数量和可能性,当然这里还有太多的未知数。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介绍,其实这些年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外星生命和文明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射电波段方面,人类被动地接受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信号。

“是不是应该积极主动向外建立联系,如果万一有一天我们真的搜寻到疑似的系外文明的信号,我们是回答还是不回答,可能都已经超出了天文学的范畴了。”陈冬妮说,人类要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充满好奇,勇于探索。

关键词: 青年问青年说放飞科学梦想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