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 > 热榜 >
【微纪录·云南故事】一粒种子背后的梦想与勇气 2022-12-15 16:45:10  来源:壹点网

进入冬季,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被寒冷侵袭,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仍烈日当头,万物肆意摄取光热与养分。

因孕育了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元谋被誉为“东方人类发祥地”;因属南亚热带干热季风气候,元谋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成为国家级冬春种子繁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南繁育制种中心。

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种子。在元谋这片热土上,跳动着无数颗炽烈的心,人们付出宝贵的青春年华,只为培育出自主研发的种子。

本期云南故事,我们走进元谋、走一群背负梦想与勇气的人。他们,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中国人牢牢地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持续贡献着“元谋力量”。

我们那位热爱种子的老朋友

南繁,是南繁加代、南繁北育的简称,也就是北方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

每年秋末,元谋都会迎来众多南繁育种专家,他们像候鸟一般,天冷了就“飞”来元谋,来年春天把在元谋培育好的种子带回北方。

“仲会长把最难做的事都替我们做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育种专家马志军在元谋从事南繁育种工作20年,没有这位“仲会长”的时候,他觉得南繁真难。

马志军口中的“仲会长”就是元谋县南繁种子繁育协会会长仲家楷。投身育种41年,仲家楷是元谋种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仲家楷(左一)与南繁育种专家查看小麦种子(摄于11月2日)。新华网 李浩/摄

元谋种子冬繁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81年,中国农科院在元谋县农场进行冬季育种,19岁的仲家楷被选入育种团队学育繁种技术,协助南繁工作,从此与种子结下不解之缘。

仲家楷爱种子,也懂种子。小麦、蔬菜、花卉……说起各类作物的种子繁育,他如数家珍。41年的育种生涯,他已成为当地知名的“土专家”、育种家们的老朋友。为南繁单位落实土地、安排人工、进行田间管理,还盖起了一栋专家楼,供南繁专家住宿……有了这位老朋友,南繁专家省了不少心,南繁不再“难”。

1987年就来到元谋南繁育种的内蒙古育种专家史有国说,“把种子交给他,我们放心!”回望往昔,史有国想起两人年轻时的南繁岁月,如今双生华发,笑着拍了拍仲家楷的大腿,“你是真的懂种子,懂南繁!”

为更好地服务南繁、带动村民致富,2004年,仲家楷发起成立元谋县南繁种子繁育协会,采取“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的方式发动群众参与繁育种,将育种土地流转费用从1986年的每亩5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500元至1.5万元,累计培训500多名村民,先后与全国98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完成全国育种项目5600多个,育种范围涵盖粮食、油料、瓜果、花卉、蔬菜5大作物种子体系的50多个品种几千个种子组合。

仲家楷查看地里的西葫芦长势(摄于11月2日)。新华网 刘云/摄

由于几年前的一场急病,如今60岁的仲家楷身体大不如前,半边身子变得麻木,但他每天仍迈着稍显迟缓的步伐,穿梭在田间地头,“一天不操心都不行。而且,不能惯着这身体,身体都是越用越好的!”

2017年,元谋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区域良种繁育基地”;2022年4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南繁冬夏繁”国家级制种大县。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百余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长期在元谋开展南繁育种,一粒粒种子,从元谋“撒”向全国各地。

路过刚入行工作过的种子基地旧址时,仲家楷停住了脚步,看着老房子,淡淡地说:“41年了,真难……但也真高兴!我们这些人对种子付出的心血,终究没有白费。元谋,早晚会成为真正的‘育种天堂’!”

不管多少年,也要“拿下”番茄种子

走进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到处都能看到这家公司对“番茄”的关切和热爱,连公司的标识也是一颗通红的番茄。

金诚公司的董事长、经理武成勇,人如其名——有开疆拓土的勇气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气。从代理国外种子到培育本土品种,他用10多年的时间跟番茄种子“较劲”,一步步打破当地长期依赖国外番茄种子的现状。

2003年,武成勇从一家国有蔬菜企业的会计岗位上下岗后开始自主创业,售卖各类蔬菜种子,“起初就是在街边拉一张铁丝床摆摊,后来有了个8米的门店。”

种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2008年的一件事最终让武成勇将视野聚焦在番茄种子上。当时,元谋出现洋葱滞销的情况,大量卖不掉的洋葱腐烂在地里。这让农民出身的武成勇很难过,他意识到元谋需要有更丰富的蔬菜品种,“到底用什么法子,才能让农民们有稳定的收入?”

经过广泛调研,武成勇了解到番茄种植在元谋的巨大潜力,于是开始引进国外优质番茄种子,并尝试进行工厂化育苗,解决农民购买种子价位高、种植风险高的问题。

武成勇观察番茄种苗(摄于11月4日)。新华网 李浩/摄

但对武成勇来说,这远远不够。为了突破国外种子的“包围”,2010年左右,武成勇开始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自主研发。通过10年的攻坚积累,2018年,金诚公司组合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个品种。

新品种研发出来以后,武成勇底气十足,他要与国外种子“杠”。“我们的定价与国外的种子一样,试试看在同等竞争下,我们能不能有优势?”市场反应让武成勇信心倍增,“我们的种子一点也不弱于国外种子!”

十年蛰伏,而后撕破长空。2020年,金诚公司登记8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2022年,金诚公司一次提交了20个新品种。

武成勇查看自研番茄品种生长状况(摄于11月3日)。新华网 刘云/摄

十年蛰伏,攻坚克难的苦,非他人所知。回忆那段支持科研团队攻克番茄种子“卡脖子”技术的岁月,武成勇说,“投钱投到绝望。”尤其2015年和2016年,更是“内外交困”的两年。内部,创业伙伴看到砸了那么多钱搞科研却颗粒无收,指责他在“乱搞”;外部,合作的国外种子公司得知金诚公司在研发种子,十分不满。

但武成勇从未想过打“退堂鼓”。“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推动中国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的基础是种子,种子要突破,必须要有自主研发的品种!”说完这句话,他挺直了腰板。

通过20年的发展,金诚公司已经成为“研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种子企业,研发的番茄新品种不仅让当地用上了本土种子,还从元谋走向云南,从云南推广到大西南。2015年至2021年,金诚公司在中国南方累计推广新优品种10万亩,为农户增收3亿多元。

 农民需要好的种子,那就去“造”!

“我觉得搞农业,一定要选好品种,能够让农民应用,这对他们是很大的帮助。”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经理杨长楷说。

杨长楷经常奔走在田间地头,对每块地沟沟坎坎的位置都了然于胸。他不怎么爱笑,但说到“农民”时,他会笑,他很在意,能为农民做什么。

彼时,杨长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研究方向主要是土壤生态方面。1995年开始,杨长楷带领科技人员与湾的公司合作,开展蔬菜制繁种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杨长楷开始与种子结下散不掉的缘。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是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作为科研人员,杨长楷十分清楚种子的重要,“转战”蔬菜制繁种领域20多年,他带领团队潜心育成蔬菜新品种20多个,推广蔬菜优良品种20万亩以上,带动农户增收10亿元以上。

杨长楷(左一)和团队成员观察种子出芽情况(摄于11月4日)。新华网 李浩/摄

在此过程中,杨长楷看到,元谋当地许多土地由于常年种植茄果类蔬菜,土地出现问题,于是从1996年起,杨长楷和团队结合元谋干热河谷气候条件,开始在十字花科蔬菜制种上下大功夫,“作物结构太单一了,要增加可以轮作的优良品种。”

制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直到2000年左右,思农公司才有个别十字花科蔬菜品种制种成功。“品种制成推广的时候,收购商都不愿意要,只能反复地介绍。”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十字花科蔬菜已经成为思农公司的主要制繁种方向,产品不仅面向国内,还出口到美国、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从元谋走向全球了!”杨长楷掷地有声道。

杨长楷(右一)到农户地里查看花椰菜长势(摄于11月4日)。新华网 李浩/摄

“科研要结合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来做!”杨长楷很看重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2018年以来,思农公司着力提升“品种+农化+农技服务”的辐射能力,各类蔬菜推广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同时,不断扩大制繁种业务规模,带动山区半山区农户从事繁种生产增收致富,2021年带动1250户农户从事蔬菜、花卉制繁种生产,“每亩最起码可以收入3000元,情况好的能收入6000元左右。”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土壤生态专家到蔬菜制繁种的“领头羊”,杨长楷始终坚守,守着他关心的农民、种子和元谋。“元谋有得天独厚的种业发展优势,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元谋的种业和蔬菜产业都会有更光明的未来!”(完)

出品人:韩海阔

监 制:李霞

统 筹:罗春明

编 导:李浩 张玛睿

摄 影:李浩 刘云

剪 辑:李浩

撰 稿:张玛睿

外 联:张晶晶

联合出品:

中共元谋县委宣传部 新华网云南频道

关键词:

热点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