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 > 热榜 >
即时看!剧评:正气凛然 义薄云天 2022-07-30 15:44:46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苏武牧羊》


(相关资料图)

《一捧雪·刺汤》

绘画本《清忠谱》

清末的北京有一副无名氏撰写的戏联,上联为“曰喜怒,曰哀惧,寓褒贬,别善恶”,下联为“有典谟,有训诰,载治乱,知兴衰”,看似寥寥数言,却蕴含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哲理。

在一般人看来,古代昆曲中无非是才子佳人,纡徐委婉,缠绵悱恻。这其实有失偏颇。昆曲剧目中历来有不少折子歌颂高风亮节,赞赏坚贞操守,以慷慨激昂的曲调呈现艺术生命力,感染了无数人,成为普通民众正义理想的力量之源。

1.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苏武牧羊,历来是民族气节的代名词,作为标识的是苏武手中须臾不离的那一支旌节。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十九年后才回到汉朝。

《望乡》是《牧羊记》中盛演于舞台的折子,主人公苏武、李陵均有动人唱段。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仙霓社在上海大中华剧场演出《望乡》,老生演员郑传鉴饰演苏武一角,声色并佳,激昂慷慨,抒发苏武浩然正气,成为警世之作。时值抗日战争时期,舞台上苏武痛骂李陵的情节,令座中听者为之荡气回肠,击节称快。

苏武在北海边牧羊,关山遥远,听说汉将李陵也被胡人捉住,单于准备招他为女婿,不知可有其事?若是李陵到此,应该来看我的吧?正思忖间,忽见一簇人马喧闹,果真是李陵来到北海。李陵见了苏武,将自己战败降胡的经过叙说一番。又说朝廷已把他祖坟掘了,满门杀了,因此把孝义忠心一刀断绝。

两人来到望乡台,苏武登台,见云山满目,烟树模糊,遂向南而拜。李陵见机劝苏武降胡,说:“应变随机,乃达人之权度。”苏武答道:“背义忘恩,实人臣之共耻;去顺效逆,岂义士之所为……我宁甘饿死,绝不贪生!”李陵叹道:哥哥忠洁,“好一似严霜皎月,这等看来,李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不可容也。”苏武对李陵道:“你今后休来看我。”令李陵羞惭而去。

扮演苏武的老生,头戴高方巾,飘带打结,口戴黑三,身穿蓝硬褶、罩忠臣衣,腰束黄肚带,蓝彩裤,高底靴,腰挂宝剑,手持一节旌节。这旌节,不是普普通通的道具,而是信念与精神的象征。

苏武被幽禁在地牢里,身心交瘁,极度疲惫之中昏死了过去。难以忍受的饥饿又使他苏醒过来。他将一把雪塞进了嘴里,又抓起旌节上的一撮毡毛,艰难地咽下去。奇迹出现了,数天后苏武居然没有冻饿而死。

单于把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只留下几只公羊,说等到公羊能够哺乳,他才可以回来,其实是要让他像无法繁殖的公羊一样衰老、绝后。苏武拄着旌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他抚摸着旌节,就像是见到汉王一样。旌节上的毛早已脱落,完成出使匈奴任务的使命感和忠于汉朝的气节,却始终支撑着坚韧信仰。

六年过去了,有一次,单于的弟弟于靬王到北海去打猎,惊奇地发现苏武居然还活着。于靬王被感动了,默默地送来了一些食物和牲畜……

十九年后,因为匈奴发生内乱,匈奴新单于急于向汉朝求和,苏武、常惠等人历尽磨难,终于回到了汉朝。苏武的胡须头发全都像雪一样白,手里依然拿着失去了旌毛的旌节,郑重地交给汉昭帝复命。

《牧羊记·望乡》之所以久演不衰,是因为从苏武身上可以看到支撑中国苍茫历史的脊梁,看到他的气节中所体现的人格力量。苏武手持旌节,在艰难困苦中牧羊度日,似乎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终究令人难忘。

一折戏,谱成了一曲悲壮史诗。

2.

《马陵道·孙诈》一折,演孙膑诈疯装颠,白日里与儿童作戏,到晚间共羊犬同眠,以防备庞涓的妒害,待日后谋求复仇。舞台上,孙膑的形象十分奇特,他受了刖刑——双腿膝盖骨被剔掉,无法直立行走,完全靠双手拿一副用带节毛竹筒做成的“蟹壳爪”撑地,双腿交叉,屈膝而行,对于唱、念、做的要求无疑极高。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两人在一起学习兵法,情谊甚厚。当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时,庞涓耐不住学艺的艰苦与寂寞,下山谋求富贵。孙膑比庞涓学得扎实,先生把秘不传人的兵法十三篇教给他,他的才能便远远超过了庞涓。

木高于林,风必摧之。孙膑让庞涓生出极大的危机感。为了金钱、地位、女人和名望,他表面上与孙膑称兄道弟,暗地里却设计陷害,刖足黥面不算,且欲置之死地。暂时放一条生路,是因为《孙子兵法》尚未骗到手。

无奈中,孙膑采取“能而示之不能”的办法,诈起疯来。只见他披头散发,痰涎满面,时而大哭,时而又大笑。“俺本是出笼鹰,被别人剪断了双翼。则我这翎毛短,怎敢向扑天飞。每日价装呆装痴,好教俺阁不住眼中泪……”舞台上,一曲悲愤的《新水令》唱得令人断肠。公差一手拿馒头,一手以难以食用的冷糕糜试探,孙膑毫不迟疑地抢过冷糕糜,吃得津津有味。此番举动,令庞涓终于信以为真。

就在这时,齐国有人来救孙膑了。孙膑正于羊圈歇息,忽听义士朱亥在外面吟诗:“美玉类顽石,珍珠污垢泥。”孙膑一惊,再听,朱亥复又吟诗。孙膑忍不住续了两句:“用手轻抹洗,万里色辉辉。”朱亥顿时明白,眼前的这个人并非真疯。他跳进羊圈,告诉孙膑,他是从齐国特地来救孙膑的。孙膑听罢,立即跟随朱亥来到府中。

哪料想,庞涓很快得到了信息,派出将士将朱府团团围住,孙膑赶紧躲了起来。庞涓让人前前后后四处搜查,却怎么也找不到孙膑的踪迹。哪里知道,孙膑跟他玩的是金蝉脱壳之计。孙膑算定庞涓是搜远不搜近,故意藏在他鼻子底下。舞台上,孙膑从桌下侧身翻滚而出,坐于台中,与朱亥相视而笑。孙膑告知,其师赠药,刑伤已愈。朱亥不信,扶起孙膑站立行走,果然复原如常。此刻,观众们谁也不会怀疑这一超现实的浪漫。

嫉妒是一种扭曲的心理人格。巴尔扎克曾说:“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嫉妒者这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与扭曲,会让他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杀人越货,擅动刀兵。郑袖是楚怀王的宠姬,聪明而又美貌,但却善妒。魏国为了讨好楚国,给楚怀王送了一个美女,比郑袖漂亮。郑袖告诉魏女:在怀王面前,得把鼻子捂住走路行事。怀王看见魏女捂着鼻子走路,很是奇怪,郑袖解释说:“她嫌你臭呀!”于是,楚怀王下令把魏女的鼻子割了……

孙膑深得孙子兵法三昧,为保全生命而诈疯,在金蝉脱壳后,再使一点声东击西的计谋诳过庞涓就不难了。果然,孙膑在马陵道设下埋伏。道中有一棵大树,刮下大片树皮,书写一行字:“庞涓死此树下。”庞涓一马当先,率部队冲入马陵道峡谷,令人点亮火把,辨认出树上的字,不由得大惊失色:“我中计也!”话音未落,忽听一声锣响,事先埋伏的士兵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倒地身亡。

善有善终,恶有恶报。这虽然是朴素的因果报应思想,却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塑造了自古以来用于明辨是非的善恶观。

3.

“一捧雪”,是一只玉杯的名字。杯身琢为梅花形,似腊梅盛开。杯身外攀缠一丛梅枝,枝身琢有十几朵大小不等的梅花。玉杯斟酒,酒液波动,似有暗香袭来。

按明末清初传奇作家李玉的描述,这只玉杯很神奇,“杯中斟酒,夏日无冰自凉,冬日无火自温”,“酒入玉杯,有雪花飞舞的奇观”,呈现了诗酒合一的人文精神。也许因为它太珍贵,竟引发了一场恩仇奇案。

“一捧雪”原为富人莫怀古所有,奸臣严世藩得知后想据为己有。于是上书皇帝,诬告莫怀古谋反。莫怀古闻讯,星夜逃跑。受过主人救命之恩的奴仆莫诚,主动冒充莫怀古到官府自首,莫诚的头颅被斩下送往京城,严世藩以为莫怀古已死。谁知,莫怀古昔日好友汤勤向严世藩告密,说那头颅是假的。严世藩将莫怀古的侍妾雪艳抓来,再三审问。雪艳为保莫怀古性命,一口咬定头颅是真的。

汤勤垂涎雪艳的美貌,要挟她,如果肯嫁给自己,他就能让严世藩相信头颅是真的。雪艳假意答应了汤勤的要求,严世藩果然将她释放。汤勤把雪艳娶进洞房时,雪艳掏出早已藏在怀中的匕首猛力刺向醉醺醺的汤勤。她确信仇人已死之后,毅然自杀身亡。

这就是《一捧雪·刺汤》的故事。

雪艳的形象是义无反顾、慷慨赴死。进入洞房之际,汤勤想与她行鱼水之欢,孰料被她一顿呵斥:“你与我家老爷,钱塘寄食,京国携行,汲引目府荣华,忘却故人情义,献玉杯,更穷真假,陷害杀命,复勘头颅,于理何辞,于心何忍!”她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节和操守,震撼了每一个人。

创作《一捧雪》的李玉,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他的作品,以描写世态人心为主要内容,《人兽关》写忘恩负义,《永团圆》写贪富欺贫,其代表作《清忠谱》,以明末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反对缇骑逮捕东林党人的斗争,塑造了具有坚贞气节的人物形象;《万民安》取材明万历年间苏州市民与手工业工人反抗税监骚扰勒索的史实,表现了市民人物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也给我们今天研究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的时代风貌提供了资料佐证。

为追逐一只珍稀的玉杯,严世藩、汤勤彻底暴露了自己丑陋的灵魂。尤其是曾经受过莫怀古恩惠的汤勤,假如不是莫怀古的帮助,他也许始终在迂安县城卖字为生。然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竟然恩将仇报,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最后却落得悲惨的下场。他既不如知恩图报的仆人莫诚,更不如敢于牺牲自己的侍妾雪艳。

时至今日,情义与物欲仍然是值得我们再三思量的课题。

关键词: 剧评正气凛然 义薄云天

相关阅读:
热点
图片 图片